大量商家打著健康瘦身等旗號,推出五花八門的代餐食品。在火爆市場下,代餐食品營養不均衡、添加違禁成分、虛假夸大宣傳等亂象也屢屢發生。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強制標準 ,強化監管,規范代餐食品市場,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6月13日《法治日報》)
近年來,隨著健康飲食、減脂瘦身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以低熱量、低脂、飽腹感強等為標簽的代餐食品日漸火熱。“服用代餐讓你節后不超‘膘’”“體重增了,讓代餐粉‘接管’一日三餐”……電商平臺上類似的廣告宣傳屢見不鮮,部分商家極力營銷代餐食品的減脂瘦身功效,甚至打出可完全代替全日膳食的口號,對消費者進行消費暗示和誘導。
真有此等奇效?非也。且不說當前市面上的代餐食品大多營養配比單一,難以滿足個性需求,質量良莠不齊、添加違規有害成分、虛假夸大宣傳等問題,讓代餐食品屢陷爭議。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人過度依賴代餐食品,結果身體亮起了紅燈,甚至健康遭受嚴重損害。例如,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浙江一名女大學生食用通過微商購買的代餐粉和代餐餅干,半個月后出現腹脹等不適,后醫院確診為肝小靜脈閉塞,最終不得不進行肝移植手術。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可以說,代餐食品濫用不僅影響消費者“舌尖安全”,甚至正成為新的“健康殺手”。
健康無小事,食以安為先。代餐食品也是食品,并非不能食用。在火熱需求之下,如何守住安全底線,讓其成為生活有益補充,既是市場命題,也是民生考題。那么,處于成長期的代餐食品市場魚龍混雜、亂象滋生,問題在哪?缺乏統一標準 被認為是其中的一大病灶。對此,專家建議,應出臺國家標準 為生產監管提供準繩,從源頭把好質量關。無規矩不成方圓。給代餐食品生產經營定標準 、立規矩,讓其營養成分、含量清晰可見,消費者才能買得更安心、吃得更放心。
在嚴把質量關的同時,也要當好“監管員”,站好“宣傳崗”。強化監管規范代餐食品市場,對行業亂象進行“大掃除”,對不法商家、生產企業和問題產品加大打擊懲治力度,同時加強健康知識普及,引導消費者科學認識代餐理念,理性使用代餐食品。代餐食品安全有質量,且被人們科學認識、正確使用之,才能真正成為健康管理的好幫手。
(張冬梅)